本文转自:乌鲁木齐晚报配资门户优选网
□讲述
“学生走进新教室,眼睛亮得像星星”
1989年,王靖从师范学校毕业,走进苇湖梁电厂子女学校当语文老师。那时的学校是一栋3层小楼,挤着小学、初中、高中所有学生;黑板是桐油刷过的木板,写不了几行字就泛出刺眼的光;课桌年久失修,坑坑洼洼的桌面总让铅笔尖不经意间折断。
“那时师资匮乏,不少老师身兼数职。”王靖记得,最多一天排过五六节课,晚上回到家,嗓子疼得连喝水都费劲。更让她难忘的是印试卷的日子:“当时我们用铁笔在油蜡纸上刻题,再用滚筒把油墨压印到纸上。一个班40多人,一套卷子要刻几个小时,手指被铁笔磨得生疼,油墨还会把指甲、袖口染黑。”
2006年,王靖所在的学校与苇湖梁煤矿子女学校合并,移交地方管理,她成了乌鲁木齐市第86中学附小的教师。
标准化教学楼破土动工那天,王靖站在围栏外看了很长时间。不久后,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装上了崭新的黑板、课桌和讲台。“学生们第一次走进新教室时,眼睛亮得像星星,那场景历历在目。”
变迁从未停下脚步。2009年,因教育布局优化,市第86中学附小独立出来,更名为市第54小学;如今,这所学校又乘着集团化办学的东风,加入了市第59小学教育集团。
“过去是一所学校单打独斗,现在是多所学校抱团发展、携手共进。”王靖说,牵头校的老师会来成员校走教,还会组织联校教研、代培骨干,优质资源一共享,学校之间就能互惠互助、一起成长。
市第54小学也焕然一新:每个教室都配了多媒体教学设备,微机室、劳技室、实验室、图书室一应俱全,还建了校园电视台、篮球场、足球场。校园里绿树成荫,处处是朝气与希望。
王靖说,当年翻报纸、杂志找教学案例,备一节课到深夜的日子,早已成了回忆。现在,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成了教学的“好帮手”——大数据分析能清晰标出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,教学更有针对性。
从油蜡纸印卷到智能题库,从坑洼课桌到多媒体教室,从单打独斗到集团化抱团发展,王靖的教学生涯,恰是乌鲁木齐教育变迁的缩影。
如今配资门户优选网,站在崭新的校园里,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的身影,王靖知道:教育的春天,正以更蓬勃的姿态,走向更远的未来。(本报全媒体记者张梦婷)
人人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